c 都邦保险集资大挪移 新兴险企问题多多_应届生求职网
欢迎访问番禺人才招聘网!
栏目导航:
应届生资讯网 / 保险资讯 / 保险理财

都邦保险集资大挪移 新兴险企问题多多

2008-11-21 | 关雪芳

都邦员工入股疯狂

  2007年,大批持有中国平安A股IPO合股基金的员工一夜暴富。一时间,员工持股成为保险业劳资双方皆大欢喜的传奇,大批新成立的民营保险公司更是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拥有众多平安旧将的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追随者之一,2007年5月,6000多名员工将7.2亿元真金白银作为认股款交予公司。

  一年多之后,员工们突然发现,真正进入都邦的集资款只有4.1亿元,其余3.1亿元却尽数流入了吉林金都集团、长春长庆药业和长春全安综合市场公司三家大股东的腰包。

  原本是认购都邦IPO的员工,莫名其妙的却成了三家大股东的股东。

  2007年5月,都邦保险召开员工大会,宣布员工持股计划。会上,都邦保险表示,将在完成针对员工的增资扩股后,在未来的3-5年完成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并在其后择机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都邦未来的股权激励方案,将结合此次全员持股计划进行。

  自此,都邦保险员工开始狂热认购股份,当年5月30日与6月30日前分别通过各分公司专项独立对公账户与分公司总经理室成员或财务经理的专用储蓄账户完成两轮汇集之后,更于9月30日前启动第三轮认购,对部分投资入股要求强烈的,后期新成立分公司定向汇集。

  据统计,此次疯狂认购共汇集资金7.2亿元。这期间,5家旨在代入股员工行使权益的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分别为吉林恒正、吉林金鹰、吉林博智、北京中豪群与北京财富众合。

  3.1亿元挪作它用

  5家代理员工持有都邦股权的公司,被赋予了实业公司的职能,广告设计、建筑装饰、 商业零售、技术开发的字眼也被写入了各公司的经营范围。令人大跌眼镜的不是公司的业务范围,而是其对员工集资款的处置。

  按中国保监会文件,吉林恒正的1亿股与吉林金鹰、北京中豪群的1.5亿股和1.2亿股分别在2007年10月26日和2007年12月30日,以都邦变更资本金的形式被正式确认。但另两家公司手中的3.1亿元现金,却至今仍未进入都邦。银行往来账目显示,吉林博智首次注册的1.15亿元,分别于2007年年8月7日和8月13日被转至吉林金都集团(8050万元)与长春长庆药业(3450万元),第二次注册时增加的8050万元,也在5天后被长春长庆药业转走6900万元。北京财富众合的情形与之相仿,继2007年9月14日注册之后,当年10月25日其账面的1.15亿资金便被尽数转往长春全安综合市场公司。

  但是,持有股份的员工却对此事毫不知情。据悉,吉林金都、长庆药业和长春全安市场为所谓“代持员工股”的目的,在员工出资不足7.21亿元的情况下,仍对员工持股公司进行增资。为达到增资的目的,将已注册成立的北京中豪群、吉林市金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恒正的注册资金挪用,用于对吉林博智和北京财富众合的增资和验资。

  按2008年9月19日都邦监事会向中国保监会递交的《关于对公司财务等相关问题检查的报告》称,“为弥补资金缺口,都邦保险将保险资金2415万元挪用,来弥补资金缺口。都邦保险实际控制人虚假编造公司高管16人暂借购房款,以高管16人暂借购房款的名义从都邦保险公司借出2415万元,虚挂对公司高管的其他应收款,实际上该笔款项于2007年11月26日汇入吉林博智用于弥补验资资金缺口。”

  
新兴险企问题多多

  截止到2008年6月,都邦已开业和正在筹建的分公司已达到32家。不到三年的时间,有如此的扩张程度,引人注目,近几年保险公司快速发展事例屡见不鲜。

  据统计,截至2005年上半年,已有财产保险公司11家。其中,保费规模小于8000元的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7家,分别为华泰、天安、永安、大众、大地、太平、中华联合。它们的业务范围通常局限于企财险、车险、货运险。甚至,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在产险中的占比将近90%,远远高出同业水平。

  此类新兴险企的特点是,所占市场份额小,业务结构不平衡,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甚至亏损,而为了提高利润,往往不顾消费者利益误导投保,出险后又出现理赔难等现象。因此,投保人要练就“防身术”。一家没有将正常经营、为保户服务等理念放在首位的险企,是不值得信任的。像都邦保险那样转移、侵吞员工股资的险企,最终会导致致命问题出现,从其2008年6月末的偿付能力水平由年初的317%降至95%这一变化,可见一斑。保险公司属于金融企业,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上来,要进行再投资,其资金运用与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如果经济大气候不好,保险公司本身可能也会被波及。

  而一些新兴保险企业,其资本金有限,在承担投资市场集体性投资亏损时,会面临比大型保险公司要严重得多的问题。

  大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投保,安全性、抗击经营风险的能力高一些。尽管经营过程中会有亏损,但基本不会撼动大型保险公司的根基。

  面对良莠不齐的保险公司,如何选择?首要考虑的是,偿付能力和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偿付能力强,代表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可以有效避免倒闭风险,购买一些经过大众检验的产品,是最简单的方法。另外,可以查看保险监管机构或评级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评定。其次,了解保险公司的理赔实践。一家正规的保险公司如果出现投保人需要理赔的问题时,会有积极的解决态度,合理的处理办法。

  
近年来快速扩张出问题的险企一览

公司名称 成立 时间 事件
永安保险 1996 2006年,永安保险过半股权存在极大争议,永安保险三大股东央企彩虹集团、深圳发展银行及福建实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请求保监会对永安予以行政接管。而存在争议的股权,由于股东难以确定,公司经营处于严重不正常状态。
2004年,永安保险苏州服务部负责人指使业管部工作人员,在被保险人未提出任何申请的前提下,采用所谓“内批”手法,在永安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中将120笔车辆保险业务作部分子险的批改,批减后合计退出保费28.75万元,此金额约占同期保费收入的10%。由于相应的保险责任被批改,一部分客户在出险后得不到保险赔偿,客户利益受到直接损害。这一行为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和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偿付能力。
大地保险 2003 2008年6月,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向该公司下发通知,指出因大地保险偿付能力不足,停止该公司所辖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五家分公司除车险业务以外的所有业务,并限制该公司再设立新机构。 为解决偿付能力不足,大地财险曾因2007年其母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获得中央汇金公司注资而获得转机,中再保启动了对大地财险公司的增资行动,但由于价格分歧,大地财险的增资陷入僵局。偿付缺口未补之际,大地财险公司又出现低价竞争的市场行为,不久前,大地财险江西分公司因在一项大型项目承保中的违规操作,遭到了监管机构的处罚。
大众保险公司 1995 大众公司的机构扩张,在2002和2003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导致人力成本和筹建成本的急剧增加。 2003年,大众公司以中等保险公司的实力,取得了在中国保险业中“保费收入排行第5”的骄人业绩。大众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 保费收入2003年6亿,2004年8亿,2005年最完成10亿。但仅在2003年,大众的保费就狂飙猛进到了9.3亿,提前两年达标。但保费收入并不能转化为利润,而且,准备金的提取也随之增多,大大超出了公司的承受能力。因此造成大众保险1.3亿的巨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