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领有“小险” 大白领有“大难”
在办公室里能遇到什么危险?被漏电的复印机电击?被地板上的网线绊一跤?一不当心撞在楼下的玻璃门上? 事实上,我们在办公室里遭遇的危险,远远要来得更猛烈,而且也更令人无法预测。基层员工担心遇上“裁员险”,高级白领却要为肩上的责任担更大的风险。 A公司市场部小白领小丁,这几个月来就莫名其妙地卷进一场动荡。今年2月,公司旗下的一款镜片护理液由于“可能导致角膜炎”,在新加坡停售。此后这场品牌危机愈演愈烈,波及到国内,并引发公司不少员工相继跳槽。其中离职率最高的,要数销售部,“现在几乎已经全部换血了”。说到底,每间公司都是在卖产品,“他们永远是第一批嗅到危险的人。”而后方的小丁们,则在这场意想不到的公司危机中战战兢兢,虽然至今仍幸保职位未失,然而前途,毕竟堪忧。 去年销售就嗅出“危险” 如果不是这次的危机,我其实对A公司相当满意。虽然在国外护理液领域,我们并不是行业老大。但因为很早进军国内,在亚洲市场优势明显。因为薪水优渥,许多同事一待就是许多年,工作满5年、10年都有员工旅游,生日给你发个红包,年底奖金也相当不错。 但现在回忆起来,去年下半年,销售部就已经走掉一批人。他们倒不是能掐会算,晓得今年公司要出事,而是觉得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行内又竞争激烈,销售已经差不多到顶峰了,加上去年虽然完成了指标,私底下却都在盛传新指标要提高40%,很多人觉得根本无望,干脆走人了事。 公司太“刁”,令人紧张 我们公司的风格,一向非常强势。据说公司跟某大城市的最大客户,基本不发生正面接触。他们不汇款,我们就不发货,互不理睬,牛气冲天。但当时公司还有牛的资本———你不卖我们的产品,消费者会不满,但这种强硬态度一直持续到危机发生,我们就有点心惊胆战了。比如全国都在闹撤柜,公司却说“消费者要退货,就跟代理商联系,跟我们公司无关”。当然公司的依据是国内外配方不同,不会导致问题。但后来这种产品在国内毕竟还是停售了,消费者回想起来,就觉得公司态度很“刁”,对品牌的损害非常大。这当口,销售部的同事早已又默默地走掉一大批,大部分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 竞争对手落井下石 那段时间,竞争对手纷纷出手,在报纸电视上大投广告,业内有口号云:“赶紧打倒A公司,叫他们再不能翻身”。而一些大医院的专家也被卷进来,就“护理液致镰刀菌感染”发表“专家意见”,捎带替各自背后的公司“夹带私活”。因为形势敏感,有家竞争对手花了好几万块钱,在报纸上做半版的软文广告,通篇都在含蓄地讲“杀菌性过强的护理液会破坏眼部免疫环境,反倒引起真菌感染,”但是愣是没敢明讲他们公司的Logo和产品。 当然,我们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听说有销售部的同事跳槽到对手公司后,坐在办公室里“密谋”时偏偏接到前公司老板的电话,寒暄过后便刺探军情,吓得他支吾两句就装作手机没电掐了电话。我们公司还发表声明,拖人下水:“目前被调查的患者曾使用多种护理液,包括本公司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搞得几家对手十分恼火,在媒体上大骂我们公司“不负责任”。 在这场口水混战中,销售部基本已完成了“换血”,其它部门却表面平静———虽说未来如果销售没有起色,薪水势必要下来,但我们毕竟不是第一线员工,感受不会有那么强烈。而公司方面,虽然这两天被消费者张罗着起诉,却着力撑足场面,以稳定军心———你没看世界杯黄金时段,我们居然有电视广告么?所以,上班没有太大压力,暂时应该也不会减薪裁员。另外,一些骨干分子也留在原地观望中———一旦上面的职位有所“松动”,谁敢说危机中不会有机会呢? 大白领“富贵”险中求? 在某跨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理胡先生看来,小丁的公司遭遇品牌危机,期间最难捱的当算公司高层,“每一行都是这样,你领的薪水越高,要负的责任也越大。”像小丁这样的小白领,即使丢了工作,照样能换个地方重新做人。而公司高层却好像是“在火堆上跳舞”,稍不当心,就有可能就此身败名裂,很难东山再起。而在审计业,他说也是“职位越高,风险越大”。 我们这一行,压力确实非常大。而职位越高,需要担负的责任也越大,有时根本就是无妄之灾。 比如要给上市公司做审计,其中一项是证明该客户公司在某证券公司有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正常做法是由我们给证券公司发函,请对方盖章证明。但是这样得先要到证券公司联系人和地址,打一通电话,信件回复通常要一周时间,而底下员工常常跑来跑去,还得分一份心去盯这封信。于是就有人偷工减料,直接把信给客户的财务经理,托他带给证券公司敲个章,再快递回来。但这样就提供了作假的可能———客户可以自己私刻个橡皮章盖上去,也可以跟证券公司相关人士私下交易。可作为最后在报告上签字的经理,他并不知道手下在打混,他赌咒发誓说办事很规矩,你能怎么办?而报告出了纰漏,是要签字经理负责的。 另一种风险,则来自“灰色地带”。业内一家事务所曾经出过一个大案。他们替一家上市公司作了有利的审计报告,结果被大量股民联合控告作假。最后签字的经理当然吃不了兜着走。事实上,那家上市公司曾经花了上千万元请另一家事务所做报告,但该事务所作出了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报告。上市公司的那一千万,等于打了水漂。他们不甘心,便又找了一家规模稍小的所———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原始工作底稿,所以可能是这家所确实觉得没问题;也有可能,是他们希望留住这个客户,以期带来每年数百万的长期合同,经理在某种压力下签了字。当然他可以不签,但仕途不免因此受到影响———行内都知道,有些时候你不免要以“风险签字”来换取步步高升。签不签,得看你自己对这个项目风险的判断。真要有起事来,职业生涯可能到此为止,甚至要以坐班房为代价! [ALIGN=RIGHT]文章来源:申江 [/ALIGN]
上一篇如何应对不同的面试官
下一篇如何夺回面试的主动权